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学习党史>详细内容

学习党史

学党史 话感悟 | 学史力行 以行践知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里,传递出的是从容淡定的中国自信和中国力量。回望历史,联想到120年前的那个辛丑年,有评论这样说,“两个甲子过去了,中国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中国了。”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沧桑巨变,落后的帽子逐渐摘去,“老土”的印象正在改变,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综合国力、人文环境等全方位的变化,筑牢了中国自信的坚实基石,给予我们平视世界的底气和自信。在国家铿锵向前的脚步里,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错综复杂、层出不穷,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中华民族接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到学史力行,我们一步步从历史脉络中梳理清楚其中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只有知道为什么,方能看清是什么,进而知晓怎么做。

正所谓“学以致用,方为学”,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与落脚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知行合一才是关键。学史力行,要行之有力、行之有效,就要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上以行践知。

一、坚定理想信念,修炼党性之美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一旦成为共产党员,党性便成为其规定性,成为区别于非党员的特有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说道:“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我们党就是靠着千千万万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这种觉悟体现的正是党性。党性不是一个固定的形态,而是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更高层次攀升、从一种境界向另一种更高境界抵达的过程,所以党性必须得不断修炼、不断增强。

修炼和增强党性的基础,就是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心中灯塔,是精神之钙。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才能坚强有力,无坚不摧;一名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心胸开阔,勇往直前。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提出了一个到现在都十分现实的问题,即为什么处在同样的革命与工作环境,有的人得到很好的磨炼,进步、提高很快,为党和国家作出较大贡献,而有些人却中途掉队,或蜕化为变节、叛逃分子,或堕落为腐败分子?从根本上讲,革命队伍里的掉队者都有一个致命的病因,那就是对革命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中落马的贪污腐败分子,大多都是因为理想信念不坚定,满口虽然都是社会主义理论、为人民服务,其实满脑子只有权钱、美色和个人私欲,因而禁不起诱惑、跨不过阻碍。

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禁不起诱惑、跨不过阻碍。理想信念坚定,则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奇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因顾顺章叛变,周恩来在紧急疏散上海地下党的同时,又将中央文库迅速转移。储藏在“中央文库”的文件主要包括中央下发和各地上报的资料、会议记录、电报指示以及领导人的手稿等,属于党的“一号机密”。1932年,中共党员陈为人临危受命,将二十多箱文件资料运到家中保管。出于对文件藏匿安全性和调阅便利性的考虑,陈为人在经过不断的剪抄、归类、装订后,将20多箱机密文件压缩到4箱。平日里,他以刺绣店老板的身份示人,而文件的进出调动等,都由其妻子韩慧英与党组织进行交接。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秘书处机关遭到敌人袭击,韩慧英被捕,陈为人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没有党的经费资助,陈为人成了一个生活贫困、带着3个小孩的肺病病人。但是,贫病交加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无数次的辗转腾挪之后,陈为人终于在1936年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他抱病写下《开箱必读》,并亲自将档案送到法租界的石库门房子。1937年3月,因身患肺病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为保护文库而过度劳累的陈为人走完了他的一生,年仅38岁。之后,又有多名地下党员相继承担起保护中央文库的重任,他们中的大多都因保护“中央文库”而牺牲。1949年,最后一位守护人陈来生将中央文库运送至上海市委组织部,保卫中央文库的接力战终于胜利完成。从1932年到1949年的17年里,地下党员们对“中央文库”的用心守护,正是在用生命维护自己的理想信念。

有人做了一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数据对比:战争打响时,美国当年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中国生产的钢大约是60万吨;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仅为100亿美元。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消耗炮弹190万余发,中国志愿军是35万余发;“联合国军”出动飞机3000余次、坦克200辆,中国志愿军这方面没有标出数字,在柱状图上只有一条横线。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将对手打回到谈判桌,使美国首次以非胜利者的身份签订了停战协议,靠的就是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和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不远千里从石家庄来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进行义务扶贫的扶贫楷模王新法,把异乡当故乡,带领当地群众拔穷根、拓富路、树新风,最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脱贫攻坚黎明前的战场上。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入党是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党更值得信仰的信仰。”因为这份信仰,他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贫困山区,因为这份坚定,薛家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步入了省级文明村行列。

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史的温度,给今天以信念,今天的信念,将指引我们坦面未来。

二、践行初心使命,永葆为民情怀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当中。中国古代在君主制度下没有政党,到近代虽然出现了众多西方式的政党,但并没有真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并且有着科学理论指导和严密组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和发动最广大民众齐心奋斗,并且形成由民众中先进分子为核心的政治力量。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革命战争年代,山东的沂蒙山区始终是中国革命重要的战略基地。沂蒙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官民不分、军民不分,亲如一家。党通过一系列的施政措施,切实减轻人民负担,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让根据地的人民切实感受到党真心诚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让他们从苛捐杂税中解放出来,解除了套在劳苦农民头上的枷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高度重视人民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大力开展扫盲教育,提升人民政治觉悟,改善人民精神风貌。发布了著名的《人权保障条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人权保障条例的实施,为沂蒙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当时最为彻底,最为突出,广大妇女在政治上获得了民主自由,经济上男女平等,激发了广大妇女的革命热情,促进生产支援前线,为人民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党在根据地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对象是妇女、儿童和劳苦大众,在乡村大力开展识字班、夜校、补习学校等,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举措,使沂蒙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形成了高度信任,沂蒙老区人民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坚强后盾。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闯过一次次惊涛骇浪并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此后,党中央先后开展了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我们党始终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1976年至1978年,陕西省旬邑县部分领导干部在农田会战中为突击完成任务,工作“三晌变五晌”,严重压缩群众休息时间,甚至变着法整治群众。许多公社一度用罚站、罚冻、罚跑圈、打后睡湿地等恶劣做法对待群众,同时,扣粮扣款风盛行,完不成生产定额、有病不能出勤、开会不能到等都要扣粮罚款,这些恶劣作风激起了群众强烈愤慨,一些群众向中央写信反映旬邑干部作风问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指示陕西省委会同国家农林部一起对旬邑群众来信反映问题实地调查。最终,时任旬邑县委书记刘书润做出公开检讨,并被免去县委书记职务;时任县委常委刘环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700多名打骂过群众的干部均受到相应处理,并主动上门向群众道歉、在群众大会上做检讨。如此严肃的处理,正是因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所有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最终都会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的执政基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日逝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创造了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以大医大德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他的一生,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他在九十寿诞当天,他依然站在手术台前,此后的几年里,还做了两千五百多台手术。他曾说过,“入党时,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宣了誓,就要为党分忧解难”。当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吴孟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我是党员我先上”,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刻,这句话都是共产党员的鲜明标识,是最有魅力的自亮身份,是最具震撼力的自我介绍。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赤胆忠心,守护民族的复兴,赢得人民的真心。

三、扎实勤勉工作,主动担当作为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坚持学史力行,把传承弘扬伟大精神体现在扎扎实实工作、勇于善于担当上,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的担当作为之中。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站上历史新起点,阔步复兴新征程,纪检监察干部要读懂党心民心、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坚决有力服务保障新时代“两个革命”,护航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展。

一是要找准身份定位。学党史、懂党史、讲党史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知道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历史,才能准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形成高度自觉。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着各种诱惑和风险,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为个人谋私利,在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公私不分,甚至放纵权力、徇私枉法,才能对身边的环境作出清晰的判断,增强拒腐防败的能力。

二是要树牢奉献意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学习党史,就要自觉学习革命先烈为国家民族奋斗不息、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前辈楷模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牢记群众观念,走好群众路线,在工作和生活中带着感情和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明白自己一生中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我们干的事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把“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是要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既是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准则,也是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的利剑、人民的利剑、民族复兴的利剑”,这是对纪检监察机关最高的期许。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忠实履行好党章、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真抓实干、奋勇向前。

四是要提高业务能力。学习党史,要注重从百年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鼓舞斗志、砥砺品格,不断增强实际工作水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和智慧经验。纪检监察工作代表的是党纪国法的威严,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真正提高日常监督、执纪审查、依法调查的本领,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齐心协力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今天,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时刻,学史力行,以行践知,就是要从党史学习中,不断坚定自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以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奋斗为荣,以坚定的党性去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来!(第九党支部 黎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