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学思践悟>详细内容

学思践悟

学思践悟 | 虽千万人 吾往矣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号:

——读《在峡江的转弯处》

 

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读完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一书,百味杂陈,似是振奋,似是悲观,既为感动、又觉麻木,既尝辛酸,更觉幸福。浅以为,无论体制内体制外的人都可以一读此书,思考这个社会的“陈行甲”。

在此,想提几个问题,更想拷问这个天下。

第一层拷问:如何评价陈行甲?

体制内的回答:是个好人

虽然对每个人的评价不能简单归结于非黑即白,但以行事善恶的标准衡量好坏的程度应该是客观的,陈行甲对母亲的寒泉之思、对妻子的相濡以沫,对百姓恤孤念苦,不难判断陈行甲骨子里是一个真诚、善良、纯粹的人,巴东县(时任县委书记的治辖地)的干部不管认不认可他的行事风格,但不能否认这个人的基本品质,他的确是个好人。

体制外的回答:是个好官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社会,压抑的老百姓总有一种“清官梦、明君梦、侠客梦”作为精神寄托和意淫,故包青天、“唐太宗李世民、专诸要离”此类名词向来为百姓群众津津乐道,这种艺术性的形象极大满足了老百姓对于政治清明、善恶有报的心理,陈行甲任巴东县县委书记期间,大刀阔斧推新政、铁腕无私抓反腐真实再现了一个 “青天大老爷”形象,他的确是个好官。

第二层拷问:陈行甲式的干部到底有没有生存的土壤?

体制内的回答:“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正是外界所看好的“政治新星”,但转而辞职投身公益事业,如此急转弯的人生选择非常理可度,如陈一般的官场“清流”其背后的心酸、压力、委屈可能仅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所幸的是,群众和组织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不仅给予陈行甲政治荣誉,而且给予晋升的台阶,组织不让“老实人”吃亏,对于这样的官场“争议人物”也会给其更大的舞台。

体制外的回答:陈行甲离职是群众的损失

巴东县的群众百姓对陈行甲是富有真实感情的,陈行甲任县委书记期间,其反腐、兴三产、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政令举措是经得起巴东县人民和巴东县历史检验的正确决策,虽然其过程艰难,终有落地成效,也是这个县官在其治下的真实作为空间。在老百姓的眼里,陈书记是干大事的人,基层更需要这样的领导干部。

第三层拷问:陈行甲式的官员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其一,先引出海瑞与张居正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有一套著名的用人逻辑,即: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清官诸如海瑞,即使名满天下,但就是束之高阁,不作重用,但对戚继光此类即会办事、又会“来事”的角色给予充分肯定。旧时官场有一套官场的逻辑和生存法则,人情世故,上来下往,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可谓是判断“优秀干部”的基本标准。海瑞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大清官,虽有才干,但不谙官场法则,“我行我素”,为“体制内”不容,无左右之人相佐,办不成大事。戚继光则内外通达,既有治军定边之能,也深谙官场之道,其些许道德瑕疵在抗倭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面前一笔带过。反观张居正本人更是典型的“循吏”,勾结太监内廷只为手段,但明代第一宰辅当为实名。

其二,陈行甲是否为当代海瑞?

讲海瑞与张居正,并不意味将陈行甲与之对号入座,毕竟时间空间不同,旧封建与新时代的行政色彩不能同日而语,然而,无论古今中外,官场体制的沉疴旧疾依然存在,毛泽东当年走出西北坡为什么会有“进京赶考”之问,面对黄炎培怎么会有“怎样跳出历史周期论”的讨论,无疑就是看明白了执政脱离不了政治的原本的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什么要大力反腐,深化改革,其根本就是澄清政治生态,扭转畸形的体制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让老实人吃亏,其传递的用人信号就是,干事才是王道。

其三,陈行甲式的官员是否为时代所需?

无疑是必需!改革必然存在阵痛,改革必然触及利益,陈行甲高调反腐必然打破巴东官场的“潜规则”,打破巴东官场的利益链,其面临的阻力从他自述的内容里可见一斑。这仅为一个县,放到全国更大的视角,何其错综复杂。由此可见,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力伟业。

在此,我想说出自己的结论:

新时代应该需要“陈行甲”这样的人!

毛泽东同志曾讲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既是对白求恩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肯定,又是对共产党员的政治鞭策。读《在峡江的转弯处》的字里行间,陈行甲这位典型的“儒家仕大夫”形象跃然纸上,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便前路荆棘,自当义无返顾。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陈行甲这种为人的精神风格当是一种参照。

新时代应该需要“陈行甲”这样的官!

对于陈行甲,有人说他是个好人,但不适合当官;或者说他是个好干部,但不会做人。当官就一定要深谙厚黑之道?做人非得圆滑玲珑? 鲁迅曾言,“从来如此,便对吗?”言下之意,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矩,规矩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打破的,没有人打破规则,终究是一潭死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内涵不能滥用,万不能引入到政治权术的范畴。

新时代应该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陈行甲”。

几千年的宏观历史也是由千万个微观个体构建,你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你努力变成那个样子,世界将变成那个样子,特别是年轻一代,应当富有开创革新精神,打破陈旧的世界观,前人的“潜规则”不见得对,成熟的“方法论”不见得行,个体的能量虽然有限,但一代人的改观必然开启一代新风尚,纵观历史的天空,行大道、民为本、立天下为青史所著,蝇营狗苟、投机钻营、机关算尽终为黄粱一梦,

在峡江的转弯处,乃至时代的转弯处,虽千万人,吾辈当往矣!(市政协 叶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