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学思践悟>详细内容

学思践悟

在习惯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轻松工作

来源:廉洁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浏览次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又是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当前,有不少党员干部感觉到工作压力比以前大,认为监督约束多了就没有轻松自由,纪律规矩多了就无法开展工作,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对强化纪律监督约束有清醒地认识,正确处理接受监督约束和轻松工作生活的关系,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一、监督约束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强化党内监督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要求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释放的是一刻也不会放松、越往后只会越严的强烈信号,明确昭示受监督和约束已经形成常态。然而,有少数党员干部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过了这一阵就没事了,依然不收手、不收敛,心存侥幸、我行我素,逃避监督、拒绝约束,最终受到纪律和法律的严惩。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决摒弃作风建设“一阵风”的错误认识,消除蒙混过关的思想、法不责众的心态、打擦边球的侥幸,坦然面对、主动适应,在监督约束创造的良好环境中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二、监督约束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我们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啊,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本质,是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深化和具体化,体现的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真正爱护。监督约束是党员干部的“保护伞”,而脱离了监督约束就像脱缰的野马、越轨的火车,十分危险。从近年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例看,从“好干部”到“阶下囚”,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小过到大错、从“破纪”到“违法”的过程。在廉政教育警示片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身陷囹圄的公职人员忏悔说道:假如组织及时提醒就不会犯如此大的错误,假如能自觉接受监督,心存敬畏就不会违纪违法。对党员干部来说,接受监督、习惯约束,将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下,一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及时“拉警报”,一触碰纪律红线就马上“踩刹车”,就能够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小恙拖成大病。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提高接受约束的思想自觉,把监督看成是如影随形的保护,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尽力把该做的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三、监督约束不是“退热贴”而是“杀毒剂”。落实党的纪律,强化监督约束,关键要靠制度、靠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各类监督相互贯通,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监督约束网络。这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手段,而是保护肌体的“杀毒剂”,是从源头上治理、从根本上治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只有置身于党章党规党纪之中,划出纪律的“红线”,扎紧制度的“篱笆”,才能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四、监督约束不是“份外事”而是“责任田”。以前上级检查、来客来访安排接待多,应来送往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全面执行以来,领导以身作则,从上到下按标准按规定接待,公务接待更加规范,大家都轻松,这说明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制度建设是治本,紧抓制度执行是关键。如果仅仅把党纪党规、纪律监督约束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会变成“纸老虎”,形成“破窗效应”,引发更多不守纪律和不受监督约束的行为。纪检监察干部作为纪律规矩的执行者,抓好监督执纪是本职、不抓监督执纪是失职、抓不好监督执纪是不称职。监督执纪越往后越严,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对不收手不收敛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驻市委办纪检监察组  殷依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