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廉政时评

勿把“腐利”当“福利”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一期间,清廉常德网站公开曝光了五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多起案例涉及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虽然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下,有效地遏制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歪风,但仍有部分单位、少数党员干部对有关规定置若罔闻、顶风违纪,把“腐利”当做“福利”。从近日纪委监委通报案例看,违规设立“小金库”发放津补贴、“转嫁”其他名目发放津补贴等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持续深入整治。

党中央多次强调,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奖金,是改革工资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防治腐败的必然要求,但仍有部分单位和干部熟视无睹。通报反映出在高压态势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纪律和规矩意识淡薄,打着为干部职工发放“辛苦费”的旗号,以各种名义乱发津贴、补贴和奖金。虽然表面上为干部职工增加了收入,但实则假公济私,不仅在机关单位内部滋生不良风气,损坏机关单位形象。还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降低群众对机关单位的信任感。选择在十一节点通报典型案例,就是要释放出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为津补贴发放划出红线。经过不懈努力,面上的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基本刹住,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该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淡薄,将过节发红包的传统习俗异化扭曲,认为违规发放津补贴虽然会受到法律的追究,但是为了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谋福利,纪委监委就会对普遍性的现象束手无策,这就为少数党员干部搞腐败提供了心理准备和障眼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抱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手段隐蔽、查证困难。例如,有的津补贴发放不走“明账”走“隐账”,企图瞒天过海通过转移到其他“正常”名目下发放;有的将公款以“合理”的渠道支出后再“回笼”,弯弯绕绕的将“公家的钱”揣进“自家的腰包”;还有的甚至把手伸进了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

违规发放津补贴的问题禁而未绝,既反映了“四风”的顽固性、反复性,也说明了巩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仍需多方发力、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方能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首先,对于此类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秉持露头就打、严厉惩处的态度,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充分调动媒体、群众的积极性,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发挥出来,让违规违纪者无处可藏。其次,以通报曝光和警示教育为抓手,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责任观、利益观,时刻警钟长鸣,真正做到心中有戒,不越红线,将“腐利”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最后,违规发放津补贴,表面上是众人参与并得利,实际上作出决定的是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这就要求盯紧“关键少数”,压实“一把手”的主体责任,对于发现津补贴政策执行不到位,作风不够扎实的领导干部,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精准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坚决杜绝乱签字、乱发钱的现象蔓延。只有让津贴、补贴、奖金的发放主体、资金来源、发放形式依法合规,才是真正地为干部职工谋福利。(深柳镇纪委纪检专干 杨默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