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文苑>详细内容

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 | 清官难为 为则达济天下

来源:清廉常德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号:

“盈千累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

“一丝半毫,无非百姓脂膏;不加轸惜,怎饶得男盗女娼!”

这幅对联,是清朝名臣于成龙任福建布政使期间,为了律己并警人而写下,并悬挂于布政司正堂。在布政使任内,他掌管着全省巨额钱粮正赋和军饷,整治贪污浪费、效率低下等积弊,自己却过着缺钱少米“终日一食”的生活,堪称廉洁奉公的典范。

于成龙(1617年9月—1684年5月),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任上去世后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康熙帝赞誉其为“清官第一”。在做人为官上,于成龙有四大特点,并因此得到了四个绰号:

勤俭节约的“于青菜”。于成龙的官职做得越大,生活越是俭朴。他经常救助沿街乞讨的小叫花子,有时候竟入不敷出,最后只好让家人把自己的冬衣当掉维持生计,一日三餐以粗茶淡饭为主。年过花甲的他当了“两江”总督后,赴任途中,仍坐驴车,为的就是不扰民。“两江”地非常富庶,可于成龙不忘初心,每顿饭还是吃萝卜青菜。在于成龙任上,江南水灾等自然灾害不断,他为了留米赈饥,常吃稀粥青菜,从来不吃肉。江南老百姓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于是称他为“于青菜”。

秉公执法的“于青天”。于成龙在直隶(今天津)任职期间,小舅子邢家良与荣善狼狈为奸,私吞赈灾粮,抓捕归案后不顾小舅子的反复求情,面对自己的恩师、岳父邢济堂,毅然决然的将邢家良斩首示众,为民除害。康熙亲外甥赫里滥杀无辜,于成龙顶住巨大压力,直接下令将其斩首。可见其浩然正气于一身。

一心为民的“于黄牛”。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深得各地民众的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也大为称赞。

百姓爱戴的“于圣人”。于成龙44岁入仕,一生跌宕起伏、清正廉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闻讯罢市痛哭,塑建雕像祭祀,雍正时入贤良祠。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以示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他的蒙师也是他的岳父邢济堂都为其下硊扶灵,天地为之动容。

于成龙二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以其刚正不阿的品行、清廉刻苦的作风、功勋卓著的业绩,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应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安乡县大鲸港镇纪委 裴纯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